父母应该暗自多多留心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有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与表扬,现在的孩子早熟,与孩子沟通要真诚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千万不要有“他是小孩子的念头”。行为上可以儿童化,交谈一定要生活化,跟身边的人怎么交谈就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跟孩子交谈。这样他能感觉到你的尊重,把他当成成人看待,容易促使孩子形成自觉和自主的个性,也就是乖孩子中的“小大人”。当孩子有模仿大人的行为时,不要惊吓或制止,同样可以当成家中最亲切的成人去对待去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首先,孩子大脑发展还没有达到成熟,负责自控的脑区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行为,这是孩子自控能力差的原因之一。其次,一些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较差,不能为了长远的利益而抑制自己暂时的冲动。因此,家长应理解孩子处于自控力发展的阶段,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并要让孩子学会忍耐。当孩子有一些欲望时,先不要立即满足他,而是可以提一些额外的条件,如果孩子做到了,再兑现诺言。此外,给孩子形成定时的作息、做事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
在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多不会挂在口头,他们更习惯指出不足;有些家长即便知道要表扬,也常常是口头一句“还不错”而已。事实上,适时的表扬能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杨雄说,表扬忌空洞无物,忌敷衍了事,随口而出的表扬不仅没意义,还会给孩子造成听觉疲劳。年龄小的孩子,内容越具体越好,利于他们理解受表扬的原因;大点的孩子理解力增强,可概括一些。此外,还要讲究表扬的节奏,比如,考试成绩不错,家长应先肯定,“这次考试有进步”;然后提出不足,“有些地方还是粗心,扣分可惜了”;最后做出鼓励,“下次细心点,咱们再接再厉”。
当孩子们需要被关注时,不良行为也是孩子们意图得到关注的方法。通常,父母在打电话或者拜访朋友及亲属时,孩子们觉得自己被冷落了,就会开始发脾气抱怨或者是对兄弟姐妹施暴来获取关注。甚至即便是负面的关注,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孩子们就是想要一个成年人来注意他们,陪他们聊天。所以忽视孩子的消极行为,多赞扬孩子的积极行为是处理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
人类社会充斥着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比如“在别人家做客不要乱动东西”、“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它们规定了我们在某些场合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经过社会化的洗礼,我们对于这些规范早已烂熟于心,会在相应的场合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但是,社会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试错,并且贯穿一生。小孩子的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习得相应的行为规范,当他们的行为打破了这些规范时,就会给我们“熊”的感觉。
没有家长能够忍受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尖叫或哭闹,甚至耐着地上不走。那,在带孩子外出前先告诉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么,并跟孩子说好规则,确定孩子都明白,并要求孩子答应一定遵守规则。到了外面,这些规则如果打破,要耐心纠正,直到孩子遵守。下次出门前再和孩子谈一次,是否了解这些规则,能否遵守如果不能就不要带孩子去购物,这样能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当宝宝因任性而哭闹时,妈妈不要觉得宝宝这是咎由自取,是不听话应该受到的惩罚,要以接纳的态度对待宝宝。妈妈可以默默地陪伴在宝宝身边,轻声对宝宝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过一会儿就好了!”妈妈可以拥抱一下宝宝、亲亲宝宝的额头。
当宝宝情绪慢慢恢复后,妈妈可以跟宝宝聊聊,告诉宝宝,该做的事情妈妈一定会答应,不该做的事情妈妈不答应是为了宝宝好。
原文地址:怎样对付熊孩子(http://www.99yangshengtang.com/yangshengrenqun/ertongyangsheng/15159135142115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