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醢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名家生平】
扁鹊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相传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他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尤擅长望诊和切诊。他遍游各地行医,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赵国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在周国,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耳目痹医”(五官科)。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小儿医”,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后因医治秦武王病,遭到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嫉妒而被杀害。
【学术成就】
扁鹊的医疗经验极其丰富,其对中医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相传他曾编撰过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中医学的另一部经典之作《难经》也传说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有人认为扁鹊的医学思想在秦汉之际影响深远,有扁鹊学派之说。
扁鹊作为战国时代最为著名的医家,其神奇的医术其实并没有完全流传下来,但其制定的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成为此后历代医家所普遍公认的行医准则,是中医学对医学伦理探讨的开端。尤其是第六条“信巫不信医”不治,成为医学从巫术走向科学的历史转折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趣闻逸事】
扁鹊的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被誉为“神医”,在民间流传着很多神奇的故事。“上池神术”的传说是其中最为神奇的一个。相传扁鹊年轻时在别人家里当舍长,当时有个叫长桑君的舍客,扁鹊非常敬重他。经过十几年交往,长桑君对扁鹊说:“我年纪大了,有个秘方,想传给你,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乃取一种药,令扁鹊用“上池之水”饮服,并将禁方书尽传予扁鹊。此后扁鹊依言行事,可以“视见垣一方人”(即隔墙见人),看病尽见五脏症结。此后“上池神术”就成为神奇医术的代称。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还记载了很多体现扁鹊神奇医术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扁鹊治虢太子”与“扁鹊见齐桓侯(一说为蔡桓公)”两则,而“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
一次,扁鹊路过虢国,刚好碰到虢太子病死。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当即认为太子患的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并断定虢太子双腿之间一定尚存余温。在取得虢国国君的信任后,扁鹊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并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活之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齐国,齐桓侯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侯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侯不相信,还很不高兴。五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侯仍不信,更加不悦了。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桓侯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侯不理扁鹊,而且十分生气。又过了五天,这次,扁鹊一见到桓侯,就赶快避开了,桓侯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五天之后,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侯就这样死了。“讳疾忌医”的成语由此而生。
原文地址:中医脉诊的发明者—扁鹊(全文)(http://www.99yangshengtang.com/yishuzatan/1427125672540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