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现在被很多人开始接受了,中医对我们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帮助的,那你知道,什么是中医治未病吗?中医治未病对现在人有什么健康意义呢?接着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中医文化在生活中不断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中医文化的挖掘,很多人现在都非常重视中医文化了,也开始渐渐的了解这方法知识了。
其实,在中医上也是有值的考究的文化的。对于我们的健康养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中医治未病。那么,你真的了解什么是治未病吗?快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
中医文化就是博大精深的,在传统的中医上就是有很多的文化传承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不要好奇预防疾病其实是西医提出来的,其实,中医比西医要早很多年的,中医一直都重视对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不是无病找病
疾病的预防就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不是没有病找病,而是进行疾病的防护。中医治未病不是随机性、临时性的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它是一种生活之道,告诉人们要时刻顺应自然,注意养生防病,把治未病融入于生活之中,全天候关注健康,防患于未然,绝非无病找病。
治未病不表示中医不重治疗
不要片面的理解事情,进行治未病的治疗也是一种长远的打算,也是一种健康的养生措施。有些人认为中医只会养生保健不重治疗,所以提出治未病。其实,中医治未病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和疾病规律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是贯穿和体现在生命全过程中的一种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病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思想,与重治疗并不矛盾。
想到前面,也就是中医治疗未病的关键点,同时,还是帮助我们调理身体的主要方法。
治未病的提出,恰恰说明了中医的治疗是高明、超前、充满智慧的,而不是总被动地跟在疾病后面。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立足于随时随地养生预防。正是因为治疗中贯穿和体现着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病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中医在疾病治疗上与现代医学相比毫不逊色,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中医是“慢郎中”。
治未病不等于吃保健品
很多人就会认为中医养生就是要注意保健品的饮食,其实,并不是完全的这样,生活的健康也是很关键的。提到治未病,很多人的观念就是吃些保健药品,滋补药品多多益善,这种理解是对治未病的曲解。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饮食要有节制、生活要有规律,达到“神与形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境界。而中药尽管副作用小,但对常人来说同样是不能乱用的,是不得已才用之。
进行身体的保健在我们生活中就是很关键的,尤其是是对于未知疾病的预防。在西医中就是进行一些疾病的治疗,针对治疗苦下功夫,研究科技。其实,在传统的中医上就是进行一些养生的护理,防患于未然,不留疾病孳生的机会。最后,小编建议大家多多关注中医养生,多多了解中医文化。
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防治
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
华佗曾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运动姿态,编成“五禽戏”,作为自己和弟子锻炼身体的方法。
亚健康的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学者Berkm an 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他当时将之称为“第三状态”,又称“次健康”、“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等。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真正的健康者“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所占比例不足1/3,有2/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我国目前亚健康约有7亿人,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70%以上处于亚健康。在步入中年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
中药和西药应该说大多数是可以一起服用的,有些制剂本身就含有中药和西药两种成分,如大黄与苏打配伍,制成复方制剂大黄苏打片,对健胃、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有协同作用;大黄与碳酸配伍,制成大黄镁散,既用于小儿腹泻、消化不良,又可治肠炎、痢疾,而且经临床证明:两药同用作用增强,分开单用则疗效差。某些中成药与西药同用还可增强疗效,如中成药急肝宁(含大黄等中药)与西药654-2合用,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不论治愈率和治愈天数,都较一般保肝治疗为优。
然而,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能和西药同用的。中西药同用莫入以下三个方面配伍误区。
改变药物性质的配伍
如含有多量黄酮类成分的中成药与含铝、镁、钙成分的西药合用,可生成金属络合物而改变其性质和作用;再如含山楂、海螵蛸、鹿角霜、龟版、鳖甲、穿山甲、珍珠母、龙骨、牡蛎等的中成药,因为都含有较多的钙,而钙离子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形成难以吸收的络合物,改变了药物性质,降低了后者的抗菌效率,因而不能同服。
降低疗效的药物配伍
如中药胃宁片除内含海螵蛸、白及等外,还含有莨菪浸膏,后者能松弛胃肠平滑肌,并能延长胃排空时间,如与红霉素同服,由于胃排空减慢,红霉素在胃中的停留时间延长,而影响其在肠道的吸收,使疗效降低。再如麻杏止咳片(糖浆)也不宜与降压西药同用,因为前者所含的麻黄碱能减弱降压药的降压作用。
增加毒副作用的配伍
如含有机酸成分的山楂丸、五味子糖浆等不宜与磺胺类同服,它们可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尿闭等。再如含朱砂的安神药朱砂安神丸、安神补心丸等,不能与西药中的溴化物(如巴氏合剂、三溴合剂、10%溴化钾溶液)及碘化物(如碘化钾合剂、复方碘溶液)等合用。因为朱砂成分是硫化汞,而硫化汞在胃肠道遇到溴和碘后,硫可被溴或碘置换生成溴化汞或碘化汞,而这两种新物质有很强的刺激性,能使胃肠道出血,从而导致严重的药源性肠炎。此外,中成药咳喘片内含麻黄,其主要活性成分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增加,与西药地高辛同用,则可引起心律失常。这些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亚健康状态多发生在35~45岁之间的脑力劳动者。肿瘤高发年龄段已从五六十岁提前到四十岁,而且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对1万名年轻心梗患者进行调查,最低年龄为20岁,80%低于30岁,“30岁的身体60岁的血管”。上海5年间脂肪肝增加了50倍,低龄化趋势严重。
西方国家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识并开始关注亚健康问题,提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导致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所致。患者自觉头昏、头重、胸闷、乏力、精神不佳,或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多眠、心悸、虚汗、大便失调、小便清长等,以其中几个症状组合出现较为常见。亚健康往往是人体自我感觉上的异常,无实验室检查异常。以现代医学的方法诊断非常困难,即便诊断明确,也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法。
造成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到位;二是饮食不合理;三是社会压力大,心理平衡差;四是起居生活不规律。
中医中药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辨证施治,通过个性化用药治疗及调养,使个体达到平衡状态。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亚健康的防治。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具体方法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调摄精神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容易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调而发病。中医有“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说法,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现代医学证实心身失调常源于负性情绪的刺激,如长期的高度紧张、心理压力、抑郁、低沉、悲哀等的持续作用。心理刺激导致的心理改变主要是情绪异常,首先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之后出现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一系列变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平,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清静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即指思想上安定清净,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无从得病。所以,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因此,我们应该强化修养,树立正确的疾病观,这样不但可防止内在致病的七情刺激,同时避免七情损伤人体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加强锻炼强调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恰当的锻炼可使机体的气血周流,关节滑利,耳聪目明,情志畅达,对于抵御病邪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理论,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后世发展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对多种慢性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吕氏春秋》指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现代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活动一身肌肉、筋骨、关节,能疏经活络、振奋阳气、畅行气血、增强体质,适量的运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同时运动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
生活起居应有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截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中医养生强调节制饮食,《周礼·天官》记载有“食医”专门研究饮食养生。同时古代很多文献记载为食治,宜食,忌食。饮食要注意适当,在饮食时间、数量等方面均有记载。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在讲究保健与健康生活的今天,食疗的意义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食疗安全、经济、简便易行、无创伤痛苦、无毒副作用,是亚健康状态的重要疗法。
顺应四时节气变化,天地人合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变化,才能够避免疾病发生。而且引申到起居的规律性,要白天活动,夜晚休息,不能日夜颠倒,作息紊乱。
药物预防亚健康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亦有脾虚湿盛、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证型。治疗上关键在于理气健脾、疏肝解郁,以及养心安神、健脾和胃、滋阴补肾等为主,多用四君子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养心汤、甘麦大枣汤、杞菊地黄丸、二陈汤、三仁汤、二妙丸、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丸等加减。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综合调理。
针灸推拿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手法作用于相应的穴位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从而调整脏腑功能,沟通内外上下,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活动协调的状态。
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肌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调节阴阳,增强脏腑功能,消除疲劳。经常接受推拿按摩治疗,能够增强心肌功能,加速血液运行,使代谢旺盛;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营养,预防冠心病及肌肉僵直、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症状;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等。按摩还可以促进炎症的吸收,缓解肌肉的痉挛和疼痛。而亚健康状态中的肩背疼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运用推拿手法可起到直接的疏通经络而达到缓急止痛的目的。
结语:如果你认真阅读过本文的话,那么你现在应该知道什么是中医治未病了吧,“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也清楚了呢?如何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防治,这点上文也给大家提到过了哦。
原文地址: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全文)(http://www.99yangshengtang.com/zhongyililun/14704918901693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