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
总之,精、气与神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推测病势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它们的关系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血帅体现在。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气的功能活动旺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生血力弱,可导致血虚。临床治疗血虚病症时,常配合补气药以提高疗效,就是取“气能生血”之义。如方剂学中为当归补血汤,虽为补血方剂,但重用补气药黄芪,就是一个例证。
气能行血,血属阴主静,血不能自行。血液的循行有赖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治疗瘀血病症时,不但要用活血化瘀药,还要配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气能摄血,摄血是指气对血液有固摄、约束的作用,使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于脉外。如果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可导致各种出血病症,这叫“气不摄血”。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温煦气化来推动。
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气。脾胃之气旺盛,则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津液生成不足;
气能行津,气能化津,由于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发肃降,肾气的蒸腾气化,才能使津液输布予全身,并使代谢后的多余津液,通过气化作用,变为汗、尿排出体外。所以气虚、气滞可导致津液停滞,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津液停滞也可导致气机不利;
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维持津液代谢平衡,有赖气的固摄。固摄功能减弱会发生多汗、多尿、遗尿,甚至尿失禁等病症。气在体内不仅依附于血,亦依附于津液,即津液能载气。故在大汗、多尿、大吐、大泻等大量津液流失的情况下皆可导致“津伤气耗”、“气随液脱”的重危病症;
津液能化气,气的化生,亦以津液为其物质基础:伤津液者则化生无源,可出现气短、乏力等气虚的病症。
津液和血的关系
津液和血都是液体,同是水谷精微所化,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注入于脉中即为血。津液有调节血液粘稠度的作用。血液中的清稀部分渗于脉外,即为津液。在病理上津液和血的病变互相影响。大吐、大泻、大汗等严重伤津脱液时,会影响到血的化生和循环,会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容量不足,以致津血俱伤的病症,大量的出血,也会出现伤津液的病变。临床上主张对失血的病症不宜发汗,对津液大伤的病症,不宜用温燥耗血的药物,故有“夺血者无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说法。
精和血的关系
精和血同属生命活动的基础,精血关系密切,精血可以互相转化。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生为血。血的化生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作用为物质基础的。关注将象和艾灸,肾虚则精少,骨髓空虚,而血的化生则减少。临床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常通过补肾填精的办法来治疗、非常重视血肉有情之品的运用,如常用的药物紫河车、鹿茸等。
精、气、血、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其生成、分布、功能以及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虽各有不同,但实际上是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既有区别,又协调一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转化,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结语:看到这里,你现在是不是应该知道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到底指的是什么了啊,这些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影响是不是也清楚了呢,之间存在什么样子的联系,上文小编也给大家介绍的了,希望这些对大家有帮助哦。
原文地址:中医常识 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指什么(4)(http://www.99yangshengtang.com/zhongyililun/1470491909169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