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个传统方法,很多人一直用这种方法来治疗冬季留下的病症,那冬病夏治到底是什么原理呢?冬病夏治又有什么功效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最近在中医科、针灸科等诊室外,看到不少市民已在此等候,"他们都是为'冬病夏治'而来,等到入伏开始,估计每天都有100多人前来就诊。"市一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王莉说,7月13日就将入伏,现在要做的就是根据个人的体质,为患者量身定制诊疗方案,通过中医调理治疗来养生强身。
中医调理
首要是体质辨识
杨婆婆今年72岁,原本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入夏后,为了避暑,她住到了儿子在郊外的别墅里,由于地方偏僻,杨婆婆很少出门,但没过多久她的健康状况就出现了问题。王莉告诉记者,这并不是个例,夏季天气炎热,许多家庭开起了空调,但长期待在空调房里,人体晒太阳少,湿邪就会侵入,肯定会有损身体健康。"我们先对患者进行了舌象、面象、脉象信息的采集分析,全面了解患者的生活情况,进行了体制辨识,为其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记者的了解,一般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9种,也就是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血瘀质、特禀质,同一个药方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大相径庭。
"体质辨识的目的就是要让患者了解自己属于什么体质,健康状况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才能保证疗效。"王莉说,在入伏前进行体质辨识,才能让"冬病夏治"有效果。
夏季养生
重点在调养心脾
天气渐渐炎热,今年的三伏天已不再遥远,"对一些在冬季里容易发作或者加重的疾病,在夏季进行治疗,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能达到冬季减轻发作或是不再发病的目的。"王莉介绍,之所以选择在夏季进行治疗,是因为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这个时期治疗阳气虚弱所致的疾病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个季节,人的各项生理功能都处于最旺盛的状态。中医认为,夏季应以养护阳气为主。同时,'长夏又属湿,湿易伤脾',因此,夏季养生的重点便在于调养心脾。"王莉说,面临高温酷暑的考验,通过养生之道把人体机能调整到一种合适的状态,从容应对炎热。
对于治疗的方式,王莉说,主要的方法有三伏灸、三伏贴等。三伏灸的具体方法是利用三伏天,在特定的穴位上施以艾灸,可以达到温补元阳、健运脾胃、调理气血的作用。而三伏贴则是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的穴位上贴上中药,让药物由表入里,起到疏通经络、调理脾脏的治疗目的。
夏季染病,大都当即发作,故有“六月债,还得快”之说。但有一种病是有所潜伏,到秋季才发作,如延至冬季就很严重了!——这就是“心病”。也即《内经》所说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
但必须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心病”,并非是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病(古书上所提及的“心”,实际上是相当于今天人们常说的“精神”)按中医的“五行”说,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处于‘盛’的地位)、木休(肝处于相对的‘休养’状态)、水囚(肾易‘亏’)、金死(肺易‘虚’)”。
心“火”一“旺”,“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虚”;本是“肾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时,就容易出现“心火”对“肾水”的“反侮”现象,故“肾水”易“亏”。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夏天,防止“肺虚肾亏”很容易接受,而对于正处于很“旺”地位的“心”是否要重点保养,就往往掉以轻心了!平日里的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也很重要,晚上不能睡的太晚,早上要在6点30分左右起床进行锻炼。
原则
夏季养生一是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等。
二是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酸角、薄荷、金银花、连翘等来祛暑。
三是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四是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五是以清为点。夏天气温高,人们出汗多,胃口差,当然,如果“清淡”意味着吃东西更要讲究卫生,不吃过多的油腻食物,多吃点水果多饮水,那还是有道理的。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故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原文地址: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有什么功效呢(全文)(http://www.99yangshengtang.com/baojianyangsheng/xiajiyangsheng/1436504450811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