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发表日期:2015-03-04 | 来源 :www.99yangshengtang.com

Note:以下关于中药材黄芪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黄芪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黄芪
【名称】:
黄芪
【英文名】:
Radix Astragali
【拼音】:
huáng qí
【别名】:
箭芪,百本,王孙,锦芪,绵黄芪,(北黄芪:又名北芪)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性温,味甘。
【归经】:
归肺、脾经。
【入药部分】: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产地和分布】:
1.膜荚黄芪:生于山坡灌丛及旱坡砂质壤土地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2.内蒙古黄芪: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
【形态特征】:
  1.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2体(9+1);子房被疏柔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枚,肾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2.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
【用法用量】:
3~5钱,大量可用至1~2两。
【注意事项】: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 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1.《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
2.《日华子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附方】:
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水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水煎服。
3.黄芪建中汤: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4.黄芪补肺饮: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5.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个,煎汤饮。
6.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金匮要略》)。
7.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源于《金匮要略》。

(本文由久久健康养生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在本页继续加载

上一篇:北沙参 下一篇:陈皮

随机文章

栏目排行

经络穴位大全

中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