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死去活来”一场消费死亡的闹剧
活人“装死”,并非是“接受死亡”,也不是“对死亡的妥协与逃避”,更不是“以一种更加超然、豁达的态度看待生命”。说轻点,这些学生和市民“装死”,是纾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在逃避现实,缺少责任担当;说重点,是这些人吃饱了撑得慌,而上演了一场消费死亡、娱乐生命的闹剧。
要知道,活人“装死”,根本“装”不出“生死体验”;更何况,人的“生死体验”,也不是靠“策划”出来的。而真正的“生死体验”,首先应该来自于人的切身经历。比如,面对一场地震等自然灾难,而死里逃生;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却闯过了鬼门关;害了一场大病,终于挣脱了死神的魔掌,等等。只有亲身经受过死亡的威胁,才会感受到死亡的可怕,才会觉得生命的可贵,才会更加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加敬畏和善待他人的生命。
当然,面对他人生命的逝去,人们也会感受到“生死体验”。比如,3月29日6时许,西藏拉萨市发生矿区山体滑坡,导致83名工人被埋,截至4月1日16时,灾害救援现场已挖掘出36名遇难者遗体。灾难的发生,令人痛彻心肺;一个又一个活鲜生命的终结,更令人肝肠寸断。然而,面对这场惨烈悲剧,面对这意外的死亡,居然有一群人,非但不心怀悲怆之情,反而为了追求所谓的“生死体验”,上演了一场活人“装死”的闹剧。可见,这是对生命的漠视,是对死者的不尊,更伤害了死者家属的感情。
因此,人要纾解压力,排解心中的焦虑,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很多,何必搞得“死去活来”,让公众怀疑其“装死”的用意和动机。人们经常说的压力,往往所指的都是心理压力。因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负担,都会给我们带来压力,而我们又不能逃避,所以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自己排压、减压。比如,睡足觉、做运动、多与人交流、甚至开怀大笑等。而不是采取“装死”等另类方式,非但对减压毫无帮助,反而沦为别人的笑柄。
小结
武汉市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殡仪专业,殡仪专业的学生亲身体验殡仪服务,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感受殡葬服务内容,为将来的就业做练习本无可厚非。如若为拓展和营销殡葬业务,这种借“活人装死”,又冠以一种超然的生命意义来博取眼球,我们只能说社会是多元的:什么人都有。——梅溪
原文地址:山东66岁老农自办“活人出殡”:穿寿衣钻坟墓(5)(http://www.99yangshengtang.com/tushuoyangsheng/shehuiwanxiang/14610255931302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