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正式的战争从1939年延续到1945年,但战争的起因以及造成的可怕后果回荡在在前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尽管战争中英勇的功勋和技术的突破直到今天仍令人景仰,但战争的绝大部分是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破坏。1930年代晚期,世界人口约为20亿,不到10年时间里,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造成约8000万人死亡——全世界人口的约4%。
通过全部20集共900张照片,我试图探究战争主要事件、在前线和后方的人们、以及战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些照片让我们得以一睹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的真实生活,和那些影响世界、将其塑造成今天样子的重大时刻。二战中数以千计的事件曾影响了成百上千万人的生活,我希望这个大型图片叙事的方式,体现了对二战这一重大事件的公平对待。
第十四期:
苏德战争(德国方面称为东方战线,苏联方面称为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纳粹德国及双方盟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为止。
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气势。
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斯大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
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德国作战。而此时,苏联也联合德意志国从波兰拿走了它51%的领土,从罗马尼亚拿走了比萨拉比亚,从芬兰它拿走了里巴奇半岛、萨拉和靠近列宁格勒的卡累利阿等领土,在远东它与日本分赃,获得了蒙古。
192年秋季,苏军士兵穿过斯大林格勒的瓦砾堆前进。
1942年6月21日,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参战的一支哥萨克部队指挥官,正看着他的部队推进。
1942年末,俄国前线,德军反坦克炮的炮手准备战斗。
这张照片摄于1942年冬季,德国侵略者对俄国城市列宁格勒近900天围困期间,列宁格勒市民们从断裂的管道取水。德军无法攻占列宁格勒(今天的圣彼得堡),于是将它与外界的联系完全切断,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破坏公用设施、猛烈炮击城市。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意志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海狮计划),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意志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
1942年春,在列宁格勒进行的一次告别仪式。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导致了市民普遍饥饿,缺乏药品和医疗设施使得伤病死亡率奇高。围城期间,列宁格勒约有150万军民死亡,约同样数量的人被疏散,由于饥饿、疾病和轰炸,其中许多人没能活着走完旅程。
1942年8月,德军占领俄国罗斯托夫期间,激烈巷战的证据。
1942年7月31日,德军一支摩托化炮兵纵队依靠浮桥跨过顿河。浮桥布设之处,各种残破的装备物资散落一地。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300万精锐德军),以“闪电战”从三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和基辅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1942年,一名俄国妇女,看着房屋燃烧。1942年,乌克兰伊万格罗德附近,德军士兵处决基辅的犹太人。照片从东线寄回德国,被华沙邮局一位搜集纳粹战争罪行记录的波兰抵抗组织成员截获。
原照片归Tadeusz Mazur和Jerzy Tomaszewski所有,现存于华沙历史档案馆。照片背后原始德文标题写的是:“乌克兰1942,犹太人行动,伊万格罗德”。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意志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意志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响。
1942年春,斯大林格勒之战中,一名端着冲锋枪的德军士兵
1942年8月3日,德军士兵乘坦克渡过俄国一条河流。
1942年,占领列宁格勒地区一处村庄后,苏军发现了38名苏军战士的尸体,他们被德国人俘虏后拷打而死。
这张照片是美联社1942年9月25日通过中立国某渠道获得的,一枚炸弹刚刚离开飞机,向下方的斯大林格勒坠落。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的苏军,兵源达50个师另2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的兵力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兵源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1942年末,三名俄罗斯战争孤儿站在自己家的废墟里。德军摧毁了他们家的房屋,抓走了父母亲,把他们遗弃在这里。
1942年8月4日,乌克兰,一辆德军装甲车在苏军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废墟中。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1942年10月,斯大林格勒,苏军士兵在“红十月”工厂的废墟中战斗。
1942年10月13日,德国入侵苏联中某不知名战场上,红军的反坦克炮手们准备向逼近的德军坦克部队开火。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军猝不及防,苏联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
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
1942年10月,斯大林格勒之战中,一架德国容克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发起进攻。
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7月15日,通过激烈战斗,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合围了苏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之遥了。
此时,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
9月8日,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勉强推进至列宁格勒近郊,但未能完成对列宁格勒的攻占,只好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882天的列宁格勒围城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并未完全得手,而中路的莫斯科战役也相应推迟。
1942年10月20日,俄国某地,一辆德国坦克向它击毁的敌军坦克开去,苏军坦克正在一片林地边上燃烧。
1942年末,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外前进。
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Unternehmen Taifun)。
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125万兵源,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
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2日之后,莫斯科战役正式打响,但此时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
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顶住了德军进攻,并于1941年12月5日之后转入反攻,至1942年1月7日将这台风行动的德军赶走至距离莫斯科100-150公里的地方。
1942年秋,一名德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市中心的建筑上悬挂纳粹旗帜。
在隆冬时节,伴随着莫斯科近郊的隆隆炮声,时光的河流淌入了分外火爆的1942年。
至1942年4月,莫斯科会战以苏军最终获得胜利而告终:此战宣示俄式“大炮兵主义”战胜德式“机甲化坦克部队”战法,夙有“世界坦克战之父”美誉之德国名将古德林上将被希特勒怒调返回德国离开东战场,为莫斯科攻防战失败负责。
苏军这时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打乱了德国的“闪电战”计划。但苏联的反攻在德军的技术优势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当苏军包抄到德军身后,有可能形成包围时,德军继续试图攻占斯大林格勒。这张照片摄于1942年11月24日,斯图卡轰炸机对斯大林格勒工厂区发动的一次攻击。
1942年12月,斯大林格勒遭破坏的一幕,一匹被遗弃的马站在废墟中。
1942年12月21日,据说是德国人在尔热夫建立的坦克坟场。约2000辆处于各种失修状态的坦克被扔在这里
1942年12月29日,斯大林格勒工厂区,德军部队穿过一座残破不堪的发电厂。
1942年11月5日,大战之后,斯大林部分城区的废墟,街道两边都是残破的建筑瓦砾。
在莫斯科会战失利后,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集中力量进攻全苏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的进攻作战失利,有几个集团军被全歼。
6月德军攻占了苏联克里米亚地区黑海舰队的主港塞凡堡(塞凡堡战役)。接着,挥师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
苏军节节败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6月28日,德军向顿河大草原方向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夏季攻势,渡过了顿河河曲,攻占了罗斯托夫。
这时德军又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分兵进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军团进攻斯大林格勒,第四装甲军团进攻高加索油田。这时二战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的正面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
1942年12月16日,一名红军步兵站在被包围的列宁格勒市郊一处废弃房屋的后院中,用冲锋枪向德军方向瞄准开火。
1943年1月,一辆苏军T-34坦克轰鸣着开过斯大林格勒阵亡将士广场。
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的办法,他们认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该计划的代号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
但是天王星行动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执行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2个月以上。对于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来说,这是极端困难的。
但是,苏军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对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的争夺,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至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只有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1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德军却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
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崔可夫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
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穿着冬季伪装服的苏军士兵沿着屋顶一字排开。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市郊,苏军士兵在与德军的巷战中用被炸毁建筑的瓦砾堆掩护自己。
1月19日拂晓,苏军实施天王星计划,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23日,苏军合围了德军第六军团全部。希特勒命令德军“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并命令曼施坦因将军率领的A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实施救援,但被苏军所阻。
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总攻,至1943年2月2日,德军刚提升为元帅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长官保卢斯投降,苏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双方共约有200万人在瓦砾中丧生,其中50万是平民,而普通士兵在被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平均寿命则以分钟计。
1943年是苏德战场转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收复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共900天的封锁,而在封锁列宁格勒期间,列宁格勒市民在寒冷、饥饿和德军的威胁下支撑了900天,城内约有一半的人死亡,被称为世界军事史的奇迹。
与此同时,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收复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
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被摧毁的街道上进行巷战的德军。
1943年3月3日,苏德战线前沿某地,白雪覆盖了战场,穿着伪装服的红军战士向德军方向前进。
1943年初,苏军步兵穿过斯大林格勒周围积雪覆盖的山地,前去解除德军对城市的围困。红军最终包围了德国第六集团军,将接近30万德国和罗马尼亚军队围在狭窄的口袋阵中。
1943年2月,一名苏军士兵看守着面前的一名德军俘虏。在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包围几个月、激烈的战斗与饥饿夺去了约20万人的生命后,德国第六集团军余部宣布投降。
1943年3月1日,俄国斯大林格勒,德国陆军元帅弗雷德里希·保卢斯在红军总部被审问。保卢斯没有服从希特勒要求他战死(或战败自杀)的要求,他是战争中被俘虏的首位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在被关押在苏联期间最终成了纳粹政权的有力批评者,他在纽伦堡审判时担任了控方证人。
1943年,库尔斯克之战中,红军战士隐蔽在战壕中,一辆俄国T-34坦克从战壕上方开过。
1943年6月,苏军士兵躺倒在地上,向敌机进行齐射。
1943年7月中,库尔斯克之战,奥廖尔南部激战中的德军虎式坦克。1943年7月至8月间,库尔斯克周边地区爆发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装甲战,德军3000辆坦克与苏军超过5000辆坦克交战。
库尔斯克会战(英语: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中,德国与苏联于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双方共投入了超过250万名士兵和6000多辆坦克,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单日空战。
库尔斯克会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欲从由南北两端自中央夹击,合围歼灭中央突出部的苏军,重夺战略主动权,但由于苏军已做好严密防务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德军进攻步调缓慢且损失惨重,最后因为南线意大利被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不得不抽调兵力防卫意大利而被迫中止攻势。
此次战役后期,苏军发动一连串巨型攻势,相继攻占奥廖尔、别尔哥罗德以及哈尔科夫,德军向第聂伯河方向全面撤退。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会战之前德军在战略上保持着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攻击方向;会战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联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攻势。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战争的转折点。
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毫无建树,处处掣肘德军。
1943年7月28日,库尔斯克战役中,大量德国坦克集中起来准备向苏联防御工事发动一次新的进攻。德军为攻势做了几个月的准备,却无法达成目标——苏联人已经知道了德军的计划,建立了坚固的防守。德军在库尔斯克遭到失败后,红军在战争剩下的时间里一直占据上风。
1943年初,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乘胜进攻,收复大量失地,但德军在溃败的同时,南方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军反扑。他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军深入,苏军在不断进攻中,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
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挥刚组建的南方集团军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至3月2日,西南方面军遭到了重创,其第5集团军遭到了毁灭,3月6日,德军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3月14日,苏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为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苏最高统帅部把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调,此外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被从斯大林格勒调至这些方向,此后,战线趋于稳定。
曼施坦因的这次反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德国中央集团军控制了奥廖尔一带。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区。在突出部内的是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德苏双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展开。
1943年6月或7月,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士兵行军路过一辆虎式坦克。
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国防军及武装党卫队所使用的坦克,正式名称为六号坦克(VI号坦克)。一般称为虎式坦克,简称“虎式”或“Tiger”。
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为止,一直是活跃于第一线的重型坦克。在战场出现后,德军乘组员之间称其为“无敌坦克”,到了现在更成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坦克。
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又充满了信心,曼斯坦因希望通过一次主动进攻来歼灭苏军。库尔斯克突出部很自然的成为他的首选目标。
因为这个突出部犹如一个拳头从苏军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约250英里,而底部却不到70英里,曼斯坦因计划通过一次南北两翼协调的钳形攻击,合围并歼灭整个突出部内的苏军重兵集团。并且这次战役的成功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
曼斯坦因的计划得到了德国中央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鲁格元帅和陆军总部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支持。 同时也遭到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的反对。
1943年7月23日,俄国某地,苏军一个反坦克枪小组在烟幕的掩护下向德军位置前进。
反坦克步枪是专门设计出来击穿车辆装甲的步枪,当然它最主要的攻击对象就是坦克。这种步枪从坦克刚出现的时代也同时投入战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失去效用为止,因为随着车辆装甲愈来愈厚,单一士兵所能携带的实心弹头已经无法击穿它们。
至此,反坦克步枪被后来的锥形装药(shaped charge)武器取代,例如最为人所知的“Bazooka”。
第一批坦克由英国的Mark I开始,投入对抗德军的战壕。而在一战时期的一般步机枪火力完全拿它们没辄,绝大部份的装甲车在战场上简直无可匹敌。不过这时期的步兵很少面对装甲车,因为在壕沟战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在地表上行动。虽然装甲车和坦克并非无视火炮、迫炮或是手榴弹,但普通步兵在面对装甲车时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直接射击武器。
第一把专门设计出来对抗装甲车的反坦克步枪是出自德国,以当时来说这把大口径步枪可以击穿较新型坦克的装甲并且有机会使它们停下来,不过就如前面所说,其他的反坦克方法还是优先考虑的,有一点是因为该步枪的后座力过高,有时甚至会撞断射手的锁骨或是让肩膀脱臼。虽然这把步枪以它的用途来说独树一格,不过它是由原本的毛瑟步枪和在它之前出现的英国高威力运动(狩猎)步枪进一步设计而来的,而它13.2mm的口径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当时已经有一些0.5英吋(12.7mm)的枪械在战场上使用了(其中有一部份是猎象枪,主要用在击毁壕沟上的防御工事或是机枪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时,美国正在开发一种半英吋口径的高速弹药用来对付飞机,新弹药是由当时美军的.30-06弹药做为设计基础,预计要给勃朗宁设计的.50口径机枪使用。
当德国反坦克弹药的风声传到美国时,有人提出意见说是否该拷贝或参考德国那弹药来设计新的机枪弹。不过在一些检验后,德国的弹药不被入考虑,因为它的表现比那修改自.30-06的子弹要来得差,而且它是半底缘式弹壳,不容易给自动武器使用,但勃朗宁设计的M2就是要拿来做为反装甲机枪的。
在二战刚开始时,大部份的国家都有一种使用大口径高速弹的反坦克步枪(例如英国的“Boys”.55反坦克步枪)。这些步枪在对付二战初期的坦克(轻型坦克像德国的一号、二号坦克之类)有不错的效果,但随着新型坦克的装甲愈来愈厚,单兵携行式的反坦克步枪效用愈来愈低,最初还有口径到20mm的小型“炮”可以用,但很快地变成得用锥形装药这类使用化学能的反坦克枪榴弹才有效,也为此延伸出火箭发射器、无后座力炮(recoilless rifles,例如Panzerfaust)、火箭筒(rocket-propelled grenades,RPG;与巴祖卡相似)之类的武器。
一些反坦克步枪,例如芬兰的L-39,仍被狙击手用于骚扰敌人,像是对坦克的窗口发射白磷弹头或是逼敌方狙击手离开他的所在位置。
其他像是前苏联的PTRS-41(5发弹匣,半自动)或PTRD(单发手动装填)这种二战时的武器在韩战时也被中国和北朝鲜军用来对付坦克,因为他们那时缺乏较现代的单兵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步枪在概念上是现代步兵所使用之反坦克武器的初形,同时现在的大口径狙击步枪和反物资步枪的一些设计理念也得归功于它。
反对是有理由的,1943年春,德国在东线坦克损失巨大。而且作为主力的3号、4号坦克已被证明不是苏联T-34坦克的对手,而新一代5号豹式坦克和6号虎式坦克,月产量分别只有50辆和25辆,数量上与苏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古德里安认为对库尔斯克的进攻将使坦克遭受很大损失,他的改编装甲兵的计划也将破产。希特勒对此也犹豫不决,他曾对古德里安说“自从我开始考虑这次进攻,我一直心情不好”。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采纳曼斯坦因的计划,他于4月15日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决定德军以中央集团军和南方集团军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军队。作战代号为“堡垒”。
1943年7月,库尔斯克附近某地,一名苏军中尉给德国战俘发香烟。
原文地址:图说二战第十四期 伟大的卫国战争 保卫斯大林格勒(全文)(http://www.99yangshengtang.com/tushuoyangsheng/shehuiwanxiang/14755753051752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