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不叫黄禁城、红禁城?故宫很多人并不陌生它是古代皇权的象征,也是皇帝贵妃们的居住地,那么上午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不叫黄禁城、红禁城?
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不叫黄禁城、红禁城?
众所周知,故宫其实意为“旧时的皇宫”,这是历史上对前一个王朝皇宫的通称。而故宫真正的名字,却当真是大气磅礴——紫禁城。1420年,明成祖朱棣建造了紫禁城,于是,这里作为皇帝居住之地象征了无上的权力与尊荣。
说来也有趣,古时黄色才是皇室的象征,明明是红墙黄瓦的故宫,为什么偏偏被称为“紫禁城”,而不是“红禁城”、“黄禁城”呢,这背后又有哪些讲究?
先从这“紫”说起
如今我们眼里的“紫色”,那是高贵、优雅、有逼格的象征,但或许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早在春秋以前,紫色却意味着低贱。
我国古代的颜色体系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有五种,分别代指东南西北中,也指金木水火土,分别是白色、青色、黑色、赤色和黄色。间色是由正色混合而成,一般指绀、红、缥、紫、流黄这五种颜色。
正色为贵,间色为贱。紫色,恰恰位列低贱之中。
但之后,紫色开始漫长的“屌丝逆袭”——由于紫色的染色工艺复杂,自春秋时期开始,便有“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的记载,也就是说,当时五件白色的衣服都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的造价。到了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色官服。
而古代星相学的蓬勃发展,更是彻底让紫色“翻了身”:
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不叫黄禁城、红禁城?
古代的星相官,以北极为中心,于三十六度之圆周内,区分为三个区域,谓之三垣,即天市、太微、紫微。
太微为上垣,紫微为中垣,天市为下垣,古代以中为贵,紫微垣共有15颗星,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又叫“紫宫”或“紫府”。
于是,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们,自然将其生活起居、统治施政之地,以“紫”冠之,围合而筑城。
加上历代皇宫等级森严,以红墙围合隔离的皇宫,是寻常百姓甚至一般官吏难以接近的禁区,因此取“禁”字作为皇城的名称,还平添了威严权势之感,“紫禁城”也由此而来。
紫禁城,是围合的终极形态
事实上,无论是星相学上的三垣分区,还是坐镇中枢的皇城气势,无不体现着国人“围合而筑”、“天人合一”的终极理念。
不仅是以红墙黄瓦围合而成的紫禁城,即便是大名鼎鼎的王府宅邸,或是贵人名士的私家院落,也同样都以院墙围合,独占一片天地,从而形成独门独院的绝对私密,更彰显着社会地位与威严身份。
所以“家国当以围合而筑”,这与我们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气质一脉相承,也正因此,高墙成为了划分空间领域的绝对符号,红墙黄瓦内,是紫禁城的代代荣耀,青砖院墙里,则深藏着众多家族的传承与往事。
紫禁城如是,恭王府如是,乔家大院亦如是。
如同文化学者阎崇年所说:“围合院落不仅是传承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元素和符号,更因与天、与地、与人、与己四者合一,而更具“四合”之深意。
每当院墙的大门随着低沉的滚动声缓缓轻启,每一个拜访者也就随之进入了主人的专属天地。
只可惜,这种围合院墙所带来的“仪式感”,在今天已愈发难寻……
有福之州,如何继承围合精髓
气势恢宏的围合是“城”,庄严高贵的围合为“府”,而名流雅士的围合,就是“院”。
“城”仅此一座,“府”求之不得,即便是“院”,在今天以西式形态为主的建筑中,也同样稀有。
在中国,能真正传承这种围合精髓的,也不过一座“院子”而已。
也就是这样一座院子,自入市以来,前所未有地受到了全国各界关注。在北京、在上海、在杭州、在厦门,十城十七座院子应运而生,吸引了大批的“粉丝”,这就是泰禾的“院子系”。
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不叫黄禁城、红禁城?
在福州,坐落于“千年文脉宝地”螺洲古镇的泰禾福州院子,就师法三坊七巷的雅致格局,又融合紫禁城的恢宏、四合院的质朴等多重文化内涵包罗于一院之中,营造独有的“门、墙、巷、院”系统。同时,它以青砖围墙的设计,塑造真正的四方围合,将庭院收纳其中,构成绝对私密的独门独院。
踏入院内,高墙围合、回廊叠水,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让骨子里的中式情结被瞬间唤醒。高耸的围墙,勾勒出幽深的私人领地,中国人居讲究的藏纳天地的围合世界体系,也由此徐徐展开……
而院子里新的家族传奇,也正从这片围合世界中,悄然开始。
原文地址: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不叫黄禁城、红禁城?(全文)(http://www.99yangshengtang.com/tushuoyangsheng/shehuiwanxiang/1503615981202135.shtml)